沒有簽合同的工作被解雇有補償嗎?
勞動者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但雙方已形成事實勞動關系。根據法律規定,單位非法解除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可以要求賠償。根據法律規定,如果雙方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終止或終止勞動關系,需要依法向員工支付經濟補償。未依法支付經濟補償的,還需要額外的經濟補償。但自用人單位書面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用人單位不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終止勞動關系,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但實際工作時間應當支付勞動報酬;解除勞動關系的原因符合《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的,不得支付經濟補償或者賠償。勞動合同到期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終止勞動合同時,不需要支付任何經濟補償。
在什么情況下解除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
根據現行規定,用人單位非法終止勞動合同或者依照勞動法的規定終止勞動關系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具體包括以下12種情況:
1、用人單位非法解除勞動合同的;
2、用人單位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
3、用人單位提前解除事實勞動關系的;
4、用人單位以暴力、脅迫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導致勞動者辭職的;
5、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勞動報酬或者提供勞動條件的,勞動者辭職;
6、用人單位拒絕支付加班工資或者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者工資的;
7、勞動者因工傷或者非工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或者用人單位單獨安排的工作,解除勞動合同的;
8、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培訓或調整后仍不能勝任工作,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
9、勞動合同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原勞動合同不能履行,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用人單位終止勞動合同的;
10、用人單位在破產法定整改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嚴重困難的,必須裁員解除勞動合同;
11、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期間破產或者解散的;
12、勞動合同終止,當地有特殊規定需要支付經濟補償的。
經濟補償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六個月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具體標準如下:
1、年限計算標準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計算,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的工資。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六個月以下的,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2、補償年限不再限制。
3、工資計算基數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終止或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
這里的工資是指工人應得的工資,一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單位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怎么辦?
根據《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建立勞動關系時,應當簽訂勞動合同,并及時足額支付工資。
如果老板不簽訂勞動合同,辭職時不支付工資,有以下解決方案:
1、與老板協商解決;
2、當地勞動局內部機構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要求退還工資。該程序專門用于解決勞動爭議,效果良好,無需支付任何費用;
3、仲裁結果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訴;
4、可以向勞動監察機構投訴,責令用人單位改正。
勞動合同糾紛需要注意的問題:
1、時效性。申請勞動仲裁的,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2、證據問題。證明同事、工作證、工作服等勞動關系的存在。
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八十二條【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法律責任】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五條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經用人單位書面通知后,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無需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但是應當依法向勞動者支付其實際工作時間的勞動報酬。
注意: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法律意見。如遇類似問題,建議立即咨詢專業律師獲取針對性解答。
需要專業律師幫助?
24小時免費法律咨詢,專業律師為您解答